管理学院首页 | English |

澄澈与高远|“2018暑期校友寻访活动”之蒋承晨

2018-12-30 11:27

蒋承晨,2013级会计本科2班,参加厦大研究生支教团一年,现为厦大会计系研究生。

undefined

“从物质到精神,从世界观到人生观,从多巴胺到咖啡因,和蒋学长的聊天有趣而跳跃,但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眼神里的坚定,仿佛有种澄澈与高远的力量。”



我们在一家装修精美的星巴克采访了蒋承晨学长。

那是久雨后晴的一天,对面桌有女生在背单词,窗外有洒水车驶过,学长刚结束六盘山的支教,一身休闲装,上灰下米黄,但眼神却透露着坚定和澄澈。

我们对学长保研后大四的gap year特别感兴趣,话题便从此延伸。

Gap year在中文中是“间隔年”,“间隔年”的大概意思是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、工作之前,并不急于盲目踏入社会,而是停顿下来,做一次长期的远距离旅行(通常是一年),用一段时间放下脚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学长保研成功后,多出来的一年大四时光便去了六盘山支教了一年。

谈及那一年,学长眼神里闪着光。

“那边的孩子真的很淳朴,但基础设施却很完善”,“晚上山路没灯,走夜路可能有野狗追,但到后来终于也就渐渐习惯了”,“山区的孩子有些竟然有智能手机,想不到吧?vivo和OPPO在三四五线城市市场份额还算比较高,但有个问题也就出现了:如何合理地使用这些智能产品”学长用寥寥几语,给我们勾勒出山里孩子的生活图景。我们也得以窥见未曾见过的光景。

“有时没课,睡醒出门一看,四面辽阔,莽莽苍苍;人生一瞬,天地一息,不免对人生有种更加豁达的认知”所以学长强调,这一年,他的人生观更加明朗,对未来、对社会、对自己有了更加深刻而又真实的认知。

我们倒是很羡慕这种生活,有种闲云野鹤在其中,也有些原始和粗糙,但不免想起一句诗“闲窥石镜清我心,谢公行处苍苔没”,天天目山会云,心也会澄澈起来吧。心一澄澈,灵魂自然高远。

学长描绘的光景更是吸引了同去的菲菲学姐,也坚定了她今后走基层的路。进入基层,以便能认识更加多元的社会。

但六盘山那儿并不都是闲云野鹤,也有很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。六盘山横跨陕甘宁三省,既是红色革命根据地,也是扶贫的要地。国家精准扶贫,克难攻坚,确实在此地贫困地区做了诸多实事,帮助修建了很多民生工程,但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不够,学校里电脑齐备,但多有损耗,难以及时补充。

谈到当地的居民,学长问道“当地的公交车很有趣,上来的人,要么就是学生卡、要么就是老年卡,你们知道为什么吗?”看我们答不上来,学长解释道:“因为青壮年外出务工,留下只有孩童和老人”将到此,大家都不免唏嘘;若想改变贫穷,只能从教育抓起;但因为贫困,又难以抓教育。多数孩子成为留守儿童,贫困便代代流传。国家可以进行公共设施建设,但物质在时间中损耗、毕竟不可持续,要想根本脱贫,必须公平教育。


学长在当地支教,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。课本知识可能会过时,所以学长更多是注重课外思想的培养。先打开眼界,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,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哲学观,然后价值观和人生观才可形成。另一点学长的独到之处便是把企业管理的KPI绩效管理用在了学生管理上。平时练习鼓励学生互帮互助,拿优质电影作为incentive,根据学生的自尊心制定punishment的标准。我们听到后,也是被学长的变通和聪颖打动。

毕竟,心一澄澈,灵魂自然高远。

这种澄澈和高远生于心底、流于眼神,这是我们从蒋学长身上学到的,也是我们决心要去修炼的。

人生漫漫,闲散一年来静心明性,也许对人生能有更深远的认识。

澄澈与高远是整个人生的事,现在开始也不晚。


采访人:张一民、苏菲菲

撰稿人:张一民